【智能学部宣】(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会务组/文图)2025年7月11日至13日,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承办的2025年IEEE第26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IEEE-CCSSTA2025)在深圳成功举办。本届会议聚焦系统仿真技术及应用,汇聚了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报告、分论坛研讨、海报展示等多种形式,深入探讨行业前沿动态与创新成果。共同见证了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294篇,经程序委员会审查,最后录用了191篇,其中英文论文177篇,中文论文14篇。本次会议有7个大会学术报告和7个分论坛。大部分论文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交流,评选出最佳论文3篇,优秀论文6篇。本次会议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充分展示了当前仿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方向。这些论文不仅反映了以建模与仿真理论为基础的前沿研究,也展现了仿真技术在航空航天、智能控制、电池仿真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应用。

一、开幕式:共襄学术盛举

7月12日上午,会议在深圳市中兴和泰海景酒店隆重开幕。开幕式由程序委员会主席陈春林教授主持,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仿真专委会主任楼云江教授致辞。楼教授代表组委会对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发展历程与科研成果,强调了系统仿真技术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二、主旨报告:前沿观点碰撞
开幕式后,7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精彩的主旨报告。
(一)外骨骼机器人发展与思考

吴新宇教授聚焦外骨骼机器人,阐述其在养老助残、物流搬运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分析国内外下肢外骨骼的最新研究趋势与发展现状,总结人机协作外骨骼机器人发展中的共性挑战,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二)时延系统中的多个基本矩阵及其在分析与设计中的应用

吴爱国教授介绍了“多个基本矩阵”新方法的最新进展,为解决时变时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预测反馈控制设计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推动时滞系统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
(三)自动驾驶仿真关键技术

杨子江教授围绕自动驾驶仿真关键技术展开,强调其对社会出行方式变革的意义以及在提升安全性和经济效益上的潜力,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四)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混合驱动的交通信号控制评估 - 诊断 - 优化

唐克双教授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介绍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在提升信号控制效率与质量方面的应用,为破解城市交通管控难题提供了新方案。
(五)面向任务的不完备图像特征增强研究进展

高红霞教授阐述任务导向特征增强方法的最新进展,尤其在图像重建、目标检测等场景中的理论突破与应用创新,为相关领域技术升级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六)新能源与储能系统态势感知仿真技术及应用

王顺利教授强调态势感知仿真技术在新能源与新型储能系统中的重要性及当前的不成熟性,提出基于多维信息融合的新型在线估计算法,为新能源储能系统的高效运维与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七)空间探测成像仿真技术

李立春研究员详解视觉仿真技术在空间探测成像仿真与可视化中的技术原理、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对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分论坛研讨:深度学术交流
本届会议设有7个分论坛,涵盖导航与机器人技术、复杂系统感知与控制、信息处理与分析、储能与交通、智能控制与决策、电力能源系统以及航空、航天建模与仿真等广泛领域。


(一)导航与机器人技术分论坛
该分论坛围绕机器人轨迹规划、姿态控制等议题展开。例如,某研究团队展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微型无人机搭载平台轨迹优化与负载均衡仿真成果,为无人机在复杂任务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复杂系统感知与控制分论坛
聚焦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状态估计等问题。一项关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中对比轨迹学习的研究,为提高多智能体系统的决策效率提供了新方法。
(三)储能与交通分论坛
集中讨论新能源电池的状态估计、电池管理系统优化等关键问题。研究者们分享了基于多模型融合的电池状态估计方法,有助于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性能与安全性。
(四)智能控制与决策分论坛
探讨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优化以及在工业自动化、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应用。有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改进 SSA 算法的永磁同步电机分数阶 PI 控制器参数优化方法,提高了电机控制系统的性能。
(五)电力能源系统分论坛
关注电力系统的建模、仿真以及智能电网、微电网的优化运行。例如,某项研究介绍了基于 MGRU-LSTM 组合模型的风速预测方法,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数据支持。
(六)航空、航天建模与仿真分论坛
涉及航空航天领域的飞行器建模仿真、任务规划等研究。一项关于多无人机基于 PSO-APF 的层次化协同路径规划研究,为无人机集群作业提供了技术参考。
(七)信息处理与分析分论坛
讨论信息处理技术在图像识别、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有研究展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重建方法,提高了图像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闭幕式:总结与展望

7月13日上午,会议举行闭幕式。程序委员会主席陈春林教授作总结发言,他对会议的组织工作、学术成果以及与会者的积极参与给予高度评价。本次会议共录用论文191篇,评选出最佳论文3篇、优秀论文6篇。这些论文反映了当前仿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仿真技术在多个领域的重要应用。
五、会议影响:推动技术发展
本届IEEE-CCSSTA2025成功举办,为系统仿真技术领域的学术交流、技术创新与合作提供了优质平台。通过深入探讨前沿课题、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会议有力推动了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未来,系统仿真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我们期待下一届 IEEE 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带来更多精彩!(初审:张近民 复审:曲丰成 终审:张雁)